笔者此前只书面评论过两本书,都是正面肯定。本文则从否定方面批评一本书。书名是《中国青铜艺术鉴赏》,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2007年1月出版。总的评语是“剪刀浆糊,粗制滥造”。笔者尚未通读,更未认真,仅仅翻着看,就发现了许多问题。兹就发现的问题归纳如下:
一、图片来源不明或不符。全书373页,插图非常多,大概每两三页就有插图1~3幅。可是绝大多数图片(如49页除外)并不标明图片上的青铜器物介绍,有的甚至与同页的文字严重不符。如53页的爵器,是在前页刚开篇的“商代早期”标题下。但是图片的爵器却显得非常精美,决不是“商代早期”所能够铸就的。
二、大段相同文字重复。50~51页除标题以外的全部文字,共7行,在228页重复出现;58~59页殷墟文化四期说文字共11行,在86页上也重复出现。
三、有口语助词。59页倒数第7行“商代后期呢只有一两个字”句;第60页第3行,“不是在平山县嘛”句;这些句子很像是口头学术报告的原话摘录。权威的学术报告可以参考,但是口语应该变换为书面语。如果摘录大意应注明出处。
四、几乎没有介绍“司母戊鼎”。学术界有一说:该鼎是武丁时代器物。由于是青铜时代的重器,不能不说。然而书上有图片,却没有图片物的文字介绍。第370页有附录《青铜年表》,在“标准器”一栏中也没有司母戊鼎。虽说这种疏忽不应该有,但是疏忽的原因倒是可以猜测得到的:“标准器”栏中许多器物出自妇好墓中,“栏”中篇幅已满,只能舍弃,一不小心,把武丁时代司母戊鼎给落选了。
五、文字乱码。由于用计算机来处理文字,有时会有乱码现象,但是应该在出版以前处理掉。然而在132~133页上,有很多乱码:英文字母、符号、非汉字等。这使得人们想起大概20多年前有人批评一本伪劣词典出现同类问题的时候,编者辩解说,那是电脑出了问题。媒体则反问道:电脑出了问题,那人脑在干什么呢?
六、注音错误。第134~139页上,错误有两个方面:一是汉语拼音都没有升调符号;二是第135页上,“爵”的注音为(jiu)。且不论有无声调符号,就韵母来说也是错的。
七、图文配失误。第172~179页上,标题是“农具工具器”。但是所配的图片明显不是。同样的失误也反映在309 ~312页内:标题是“先秦青铜器——兵器鉴赏要诀”,但是所配的图没有一件是兵器。
八、内容重复。前面已经提到文字重复,这里是内容重复。第134~135页,讲酒器,罗列很具体。但是在第214~216页,又重复具体介绍,尽管文字不完全一样,但是显得罗嗦。肉有注水的,书也有,这里便是。
九、考古时代自相矛盾。“前言”第1页标注“青铜时代”年限为“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”,但是在第240页却说,“我国在春秋晚期才进入铁器时代”。铁器时代之前是青铜时代。青铜时代的下限既然“距今2200年”,减去2006年(姑且那么算吧)那么应该是在秦统一之后,即西汉惠帝元年即公元前194年。而春秋之后的战国开始年代无论采取何家说法,均大大超过这一年代。
十、最严重的问题是抄袭。抄袭谁的?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王世民研究员!王老先生是青铜器研究专家,他的讲座内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“版权所有”网站上可以全文查到。地址是http://www.cctv.com/lm/131/61/82623.html。如书上50~51页上的文字,就是与王先生的一样。其它抄袭的地方还有,很容易对比到。
更令人诧异的倒不仅仅是这本书内容的劣质,而在于这样一本书竟然能够在正式出版社出版!那么,审核的环节哪里去了?出版界据说有卖书号的地下交易,还有人将交易条件印在文化传播公司业务人员名片的反面,这就几于半公开了。既然仅仅是书号交易,成交之后出版社就无权就书内容作实质性审查了。因为出版社已经或将要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:名和利。至于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,不管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