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乐山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奇逸、健朗与厚重——王瑞生书法鉴赏  

2009-01-08 13:35:58|  分类: 艺术鉴赏 (珠宝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苏轼的《水调歌头?明月几时有》创作距今已有932年。词评家论为“笔调奇逸,风格健朗”。如此千古名篇,如何在意象上从文学想象转向书法造型并表现自我?固然,1000个观众的1000个哈姆雷特,各有千秋,难以偏心于一;但是,本文还是特别愿意以鉴赏的方式,来理解书家王瑞生先生对这首苏词的艺术演绎。王书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。一者为作品中浓浓的魏碑意味,再者是其中的“力势”流动。兹分述之。

按照前人的说法,书法领域中历来有碑帖和法帖之分。前者源于北方,后者盛于南方。两晋南北朝时代,北方的游牧民族尤其是长期统治北方的鲜卑族在逐步汉化的过程中,也将其朴素粗犷的民族性格融入了雄浑厚实的碑版中,其字非隶非楷,在书法史上新成一体。它变汉代分书的藏峰出笔为明显的露峰出笔,字体棱角分明,笔势走方。其艺术特征可以归于“壮美”的书体美学范畴。观览王书,宽厚的粗笔,方折的锋芒,除了可以领略到丝丝的隶意外,更为突兀的是浓郁的魏碑意味。这类笔画在数量上明显占了大多数,从而形成了整体上厚实有力的基调。前说苏词“笔调奇逸,风格健朗”。奇逸指风格,易理解。如何是“健朗”?诗人在经过了丰富的浪漫想象之后,还是回到了人间,是为健康开朗,当然指得是精神内容。立足于现实的健朗如何体现于线条?需要引申和联想。人间是现实的,就像大地一样厚重坚实。“现实”如果给它配上“有意味”的线条,“宽厚坚实”状是非常恰当的,因为两者在审美心理感受上是基本一致的。

如果仅仅停留在魏碑字体的模仿上,即使再逼真,那又难免失之于“静”,显得呆板,与苏词中充满的动感格格不入,需要至“奇”的飘逸,表现为动感。苏词呈现的飘逸动感是多方面的:时间在流动:“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”;月光在转动:“转朱阁,抵绮户”;情绪在波动:“何事长向别时圆”?这种情与景,在感受上应该像江水那样时而缓缓平泻,时而潺潺作声,时而碰撞激荡,……。你想象地从高山之颠往下俯视江河,那流动的水体——急与缓、起与伏、宽与窄、浅与深,不就是大自然在大地上自在地书写自身吗?

但是,在艺术创作中,王先生大概不会作如上的逻辑思维。只要“明月几时有…”一起诵,无垠的时空隔绝就被书家和诗人双双突破,两人情感紧紧交融在一起,逻辑思维被压抑住了,以想象为特征的形象思维弥漫了书家的整个脑海。于是,欣然提笔,笔随情感,情感随思绪,思绪随潜意识,将那首中秋绝唱一气呵成。辍笔回观,竟无法复制。

这就是艺术创造:动因——过程——结果!

让我们再从“力势”的视角,来分析一下王书的“奇逸”。首先是“力”。苏词这首词,情义丝丝,有婉约意味,本来无“力”可言。但是书家的书法对于诗人的词作作艺术转换时,不是简单的模仿,而是一种再创造。所谓两人的情感交流,其实是当今活人向作古先哲的单向索取,其情感可以更为强烈,哪怕将婉约变成豪放。书法鉴赏者尽管不知道也不必知道当时书家的情绪如何激荡,但是可以从物化的书法作品中回放出当时创作的情景。力,不仅仅是笔幅宽厚,还体现在收笔上。如“天”、“人”字的捺笔,“归”、“娟”字的竖笔等,皆有急刹车的力度。车辆已停,虽处静态。却可以从急刹车时轮子从地上擦出的痕迹而推断出当时的车速。书法线条的这种力度,正是魏碑所固有的。

其次是“势”。所谓“势”,是一种流动的势态或趋势。怎样表现书法线条的势?直线难以演示。一般的方法是宛转蛇行。这点,王书是充分利用了,无须赘言。另一种方法是所谓笔断意连。比如:“弄”和“清”之间;“影”与“何”之间,纸上断开,在手之笔却没有停顿,只是微微提离纸面,然后为下一个字落笔,在意念上仍旧相连,饶有“逸”的韵律之美。

然而王书中最值得称道的却是大量的枯笔留现。毛笔这种中国独有的书写工具,须得蘸墨而书。墨渐次用完,后面的字自然枯墨,形成丝丝飞白。但是书家当时已经为情感所左右,根本没有留意而继续游走笔锋。这一不经意,反而造就了艺术效果:粗细不匀,浓淡参差,墨色多变,使人感受到流转、飞动、苍劲等复合性情绪。

最后,王先生的这幅作品从整体上看,空间布局也是很完美。可以用乱石铺街,疏密相间作概括评判,所衬托的依然是奇逸和健朗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8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