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乐山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审美中视听感官互相压抑猜测说  

2009-07-12 20:34:43|  分类: 艺术鉴赏 (珠宝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母亲喜欢听京戏,时常给少儿的我讲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事,以弥补那个时代的孤独。有次提到看戏时说,“真正戏迷坐在戏院里是听戏的”。在戏院里面对五彩着衣的演员却“听戏”?我一直不理解。我长久而简单的想法:第一是看,其次才是听。看比听精彩,一面看一面听更精彩,哪有舍“看”而取“听”的?

后来也看到一些与“听戏”相同的说法,更在电视剧中看到相似的戏中戏场景:台上演员舞动着,唱着;台下戏迷们却低首闭眼晃着脑袋哼哼着。但我仍旧不解其中缘由。一直到前几年在上海电大兼职给中文专业学生讲授美学课,才有意识地将这个问题捋了一下,好像才悟出了其中的一些道理。

审美能力是人与动物分离的主要结果之一。在人的各种感官中,还是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动物祖先的功能。唯有人的眼睛与耳朵才具有了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。比如,味觉和触觉还是只有功利性,只图生理满足。

问题是:当视、听这两种器官同时打开而针对同时审美对象时,究竟是强化了美的享受呢,还是弱化了美的享受?以前简单的想法是前者。视听感官一起调动,那才美呢。后来再回味“戏院听戏”说,觉得还是后者例子多一些。由此我提出了在艺术欣赏中的“视、听感官互相压抑说”。此说系猜测,因为在我,还没有心理学、生理学方面知识的支撑。

基本猜测理路是:人的感官感知到美的信息,总归要传输到大脑的意识领域。审美是离不开意识的。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同一时间最好在某一个感官与大脑之间传输美的信息。如果加了另外一个感官,两个感官通向大脑的通道在某一段就会发生“堵”的现象,信息传输效果就会打折扣。结果,“听”不好,“看”也不佳。

好像很多艺术鉴赏现象能够支持这一猜想。

现象一。歌唱家王宏伟去奥地利金色大厅演出前,参谋们曾计划让他多换几次服装。后来某策划者说,演出中频频换衣会将观众注意力引向服装,忽视对于歌声的欣赏。结果只选择了三套演出服。演出取得了圆满的成功。这是视听互相压抑的正反证明。

现象二。过去电影没有字幕,观看电影很容易变成“傻子”(俗语:演戏的是疯子,看戏的是傻子)。今天的电影经常有字幕,以至养成了看字幕的习惯。这样,看字幕,看图像、听声音,使得感官通向大脑的通道更堵,结果弱化了对象的审美把握。这是美感过程中应该剔除不相干因素的证明。或许有人会说,剔除字幕,耳听声音,眼看图像,不是视听配合互不压抑的例证吗?这个问题我也想过:电影电视最大的特点是艺术手段综合。其“说”和“显”部分系紧密结合,形成整体审美对象(非是本文第四自然段中“同时审美对象”。同时审美对象也许是我的杜撰:可以是几个感知对象,也可以是一个感知对象中有几个因素,但是并不紧密),鉴赏它往往需要视听感官去共同把握它。如果某一艺术中所“说”所“显”并不那么紧密合一仅仅构成同时审美对象,鉴赏者就可能在视听中选择其一,单独获取美感以及美感中所包含的理性。

现象三。盲人推拿。撇开美感,就逻辑认识能力而言,有时单独用某一感官,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对象。盲人推拿绝非是对盲人的就业照顾。正常人推拿,各种感官并用,其实会互相干扰和压抑,经脉认识并不深入。而盲人推拿,不能看也不必听,手与大脑间建立起唯一通道,靠手捏拿推进,全神专注,领悟感觉,倒是要比常人更能把握经脉。如果哪天推拿的盲人复明,转而依靠眼睛判断来调整手势,恐怕他的医道要退化了。

不过,审美的心理和生理机制非常复杂,可能因人而异,因审美对象而异。如果具有较好艺术修养的鉴赏者在观赏无臂维纳斯时,再动听的解说词他也会觉得烦;而如果是笑料性的东北二人转节目,极其通俗化、生活化,视听则缺一皆为不可;但是听取艺人吟颂熟悉的诗词,至少在我,是不需要一直盯着演员。闭眼作想象跟随美感会更丰富一些,就如同“听戏”一样。

 2009年7月12日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1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