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目一对词语分别出自柳宗元的《钴鉧潭西小丘记》和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,写石写亭,十分传神。
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据说是从公开征集的344份应征方案中遴选出的。应该说,其外观比较恰当地体现了“东方之冠”的构思主题。
中国馆的中国元素很是丰富,如:斗拱结构,斗冠形象,传统朱红,外墙篆纹等。这些元素,系统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。
然而审美是很复杂的现象。中国古代的冠冕,不管如何高危(《离骚》“高余冠之岌岌兮”;《涉江》“冠切云之崔嵬”),戴在人的头上,作为人整体的一部分,一比例,都算不得危险。但是中国馆的斗冠状建筑形体实在太庞大,且上大下小,黄金分割率没有了,给人一种沉重下压的感觉。进而怀疑:底柱吃得消吗?问题来了:这下压的沉重心理感如何消除?
各受众根据自己的性格、知识背景及鉴赏习惯,可能有两个方面的体验。一是“负土而出”。下压是一种力,来自所“负”之“土”。土,虽然沉重,然而来自地下的“出”,也是一种力。在“出”和“负”的对抗中,“出”之力大于“负”,一旦这样体验,审美情感仍旧是轻松的;但是在多数情况下,则是相反。如果这样,就有头重脚轻的担心,从艺术感上讲,就是一种缺陷。二是“有亭翼然”。欧阳修所游环滁之山,注意到山有亭,亭有盖。盖,本来也是沉重的,但是中国式的亭盖外伸之角却是向上翘起的,使人有“翼然”向上之感。本来沉闷的感受顿时释然,这是中国建筑美学的一个亮点。
不过,中国馆是甲就不能是乙。既然构思是东方之“冠”,那就不能有翘起的“亭翼”。恰恰是少了那个“翼然”,就使得中国馆建筑物上半部分的沉重下压感,这得由“负土而出”的提示来释解;而有亭翼然者,则联想较为困难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