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乐山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请依托《说文》,从“农”的字形出发,论述当时的农业活动。  

2016-03-28 12:14:12|  分类: 小学与文史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《说文》对于“农”的解释是“耕也,种也。”从现代文字学看,这是正确的。《康熙字典》酉集下辰部收集了九个“农”的异体字。例如“辰”上加有“西”、“林”、“昫”、“艹”等等的。

农字最早在甲骨文里由“林”和“辰”上下两部分构成。辰是象形字,卜辞中宛如蚌壳。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,将“辰”训为“震”,现代学者认为不妥。

上古先民生活在 “莽莽榛榛”环境中,靠狩猎与采摘自然不能保障一年四季的生活。为发展稳定的农业,则需要创榛辟莽。创、辟当然需要工具。那时不会锻造,只能就地取材,利用蚌壳作为工具开发土地,先民记文字为上林下辰之“农”。蚌壳锐利,可铲可装,先民将之作为农具合乎自然。经过“创榛辟莽”的艰苦过程,将“莽莽榛榛”的原始空间改造成为“田”。田,自此可以反复利用,春耕夏耘,然后秋收冬藏。故而在金文中,农字形又被写成了上“田”下“辰”结构。这一结构的改写,随意之中有不随意,其背后隐藏着历史的变迁:社会从以“开辟荒地”为主的“林辰”之农到以“耕耘田地”为主的“田辰”之农,也就从这个时间点起,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基本形成。

2016328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53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