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小说中每有“片瓦不留”之语。
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一卷:“那婆子被蒋家打得个片瓦不留,婆子安身不牢,也搬在隔县去了。”蔡东藩《清史通俗演义》第89回:“臣闻武卫军中有大炮,若攻使馆,立即片瓦不留。”
《说文》,“瓦,土器已烧之总名。象形也”。段玉裁注之曰:“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坏(坯),已烧皆谓之瓦”。至于象什么形?许慎没有说。学术严谨的段玉裁只是简单地注上:“象卷曲之状”。(《说文解字注》上海古籍出版社81年10月版638页)
万献初教授《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·瓦缶二部陶器类字通考》引文献按照时间排比:
1、《诗·小雅·斯干》“乃生女子,载寝之地,载衣之裼,载弄之瓦”。
2、《庄子·达生》“不怨飘瓦”。郭象注:飘落之瓦。
万献初引清代说文大家王筠语:“瓦单指屋瓦,乃有形可象,后始用总名耳。”在王筠看来,许慎说瓦字“象形”是像屋瓦,而段玉裁只说是“象卷曲之状”。段玉裁在此与许慎一样谨慎,看来是对的。《小雅》述说让小女孩“载弄之瓦”之前,有 “乃生男子,载寝之床,载衣之裳,载弄之璋” 一段。“璋”,《说文》的解释是“半圭为璋”,很具体。可证,《小雅》此处的“璋”及“弄璋”的含义应该很明确:期待男孩将来能够凭此“朱芾斯皇,室家君王”。同样,《小雅》对“瓦”的指向也应很明确:陶制纺锤,“弄瓦”是期待她成为纺织行家。
谨慎地看,“瓦”字能否作如此探讨:初为纺锤,后为“土器已烧之总名”,再后成屋瓦。具体到某条文献资料,可能要灵活理解。所谓“片瓦不留”,有时只停留在屋瓦上,威慑力不够。取“土器已烧之总名”理解,破坏面更大。古代围城一方如威胁说,“如若不降,城破之时,片瓦不留!”意谓:不仅房屋被毁,一切坛坛罐罐的陶瓦之器也将砸碎。前引《喻世明言》中“那婆子被蒋家打得个片瓦不留”语,正是在此意义上的“瓦”字理解。
评论